深读丨迸发年代生机 绽放姹紫嫣红——走进闽派文艺精品系列报道之闽剧

时间: 2025-04-26 00:39:39 |   作者: 球王会体育

  1990年5月,就任福州市委书记没多久的习,找来市文明局局长马国防,向他了解福州当地文明维护、传承,以及正在推进的“复兴闽剧”作业的展开状况。说话结束时,习对他说:“小马,你是外地人,在这当文明局长;我也是外地人,在这当市委书记。咱们都不是福州人,但更要注重当地文明的维护和传承,尤其是闽剧,肯定不行以在咱们手上断了。”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,在福州作业期间关怀和支撑闽剧,在人、财、物、机制变革等方面实真实在地处理问题,大力扶持闽剧的昌盛展开。

  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、念白的戏剧剧种,流行于闽中、闽东、闽北等区域,位居福建五大剧种[闽剧、莆仙戏、梨园戏、高甲戏、芗剧(歌仔戏)]之首。这一闽派文艺精品,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。

  “闽剧”一词,在400年前,泛指闽地具有本乡特征的戏剧——儒林戏、江湖戏、平讲戏等三种雅俗不同的形状;大约从清乾嘉时分起,儒林、江湖、平讲之间互相学习,三者之间的边界渐消,跟着徽班入闽,在福州构成了以逗腔为主,归纳洋歌、江湖、小调、昆腔、徽调等多种唱腔的“榕腔”,亦名“福州戏”,是为撒播至今的闽剧。

  闽剧的展开前史,既有茂盛一时的黄金年代,也曾阅历了战乱的洗礼,但是,它有着昌盛的生命力,一向不断适应环境、自我完善,意气飞扬地活泼在城市与村庄的舞台上。

  2月7日,正月初十。福建省试验闽剧院10多名艺人下午2点动身,从市区赶赴罗源县飞竹镇斌溪村,与日场艺人会合共演《王莲莲拜香》。这是一部经典传统剧目。

  通往斌溪村的山路十八弯,有的路段正铺路基,泥泞难行。人在车中,被摇得头晕想吐,但艺人们一路熟睡,不以为怪。像这样的下乡扮演,他们一年有100多场。

  下午4点半,抵达斌溪村大礼堂,鞭炮声四起。暂时停车场与路旁边已挤满外村小车。

  邻村梧桐村乡民雷增忠,上一年12月刷福建省试验闽剧院的抖音号得知戏讯,当天从作业地福州市长乐区沿海新城驾车60公里赶来斌溪村。为了能看到晚上6点的夜场扮演,他4点就赶到了村大礼堂,但是座位一个也不剩,只好让村里的亲属扛一张折叠椅来,在过道占一个方位。

  这趟追剧,雷增忠专为《王莲莲拜香》而来。他说:“梅花奖艺人陈琼带着拿奖看家戏到家门口来了,说什么也要赶来。”

  斌溪自东向西穿村而过,汇入敖江首要支流霍口溪。站在溪边,只见十里清波悠长,数峰云海盘绕。这儿早在五代十国时期便有人久居,为千年古村,现在全村人口2000人左右,大姓为余。每年正月,乡民展开习俗活动,约请亲朋好友来庆祝本乡神诞并赏识闽剧扮演。

  本年正月初八至初十,斌溪村连演3天6场,还请到了闽剧界的“主力剧团”,这着实很有体面,“来之不易”。上一年正月,村里就“先下手为强”,与福建省试验闽剧院签订了本年正月扮演的合同,每位乡民为此捐戏资150元。三日内,十里八乡的乡民来此过戏瘾,村里在礼堂旁搭起棚子,免费供给快餐——熟鱼鸭汤粉干,光粉干就下了700斤左右。

  此时,在礼堂舞台两边的二楼,已设置两个简易场所。一侧为暂时化妆室,一张长桌被长凳围着,数名艺人坐在凳上,化妆师站着,挤在狭小的空间中;另一侧为暂时换装室,也便是用一块深色的长布围了一圈,人进人出。

  闹场往后,开场锣鼓声声急,大戏慢慢拉开序幕。这正是:粉墨登场,扮尽人世百态;弦歌绕梁,唱绝年月风华。

  侧台幕布旁,扮演队队长张灵举起平潭戏迷小玲的手机进行抖音直播,这个账号有1.3万名粉丝。

  当日,天下着蒙蒙细雨,山里气温低,降至3~4摄氏度,湿冷刺骨。艺人在换场间歇,纷繁套上长款羽绒服以御寒。

  闽剧也是以“生旦净丑”作为大类区分,每个大行傍边还有不少细分。以旦角为例,大体八类:花旦、彩旦、正旦、青衣、丑旦、凶横旦、老旦、武旦等,各行当扮演风格不同,且常有交融。《王莲莲拜香》中的王莲莲,从花旦、彩旦、凶横旦再到青衣,归于跨行当扮演。

  第二场伊始,王莲莲坐在新房内,静静等候新郎,真实耐不住性质,揭开盖头,见房内铺排奢华,想到自己受尽清贫,现在总算否极泰来,眼睛放了光,舞动着红盖头愉快起舞。新郎官接近,本来娇滴滴的莲莲目光里闪现着一股惊慌、几分期盼,及至盖头揭起,四目相对,她的脸上马上乌云密布:“妈呀!怎样这样又矮又丑?”……

  2011年,她因该剧获第25届我国戏剧梅花奖。陈琼曾谈到,王莲莲的性情崎岖大,可恨又不幸,扮演中,要根据人物心思和情节改变作出调整,该收敛时收敛,该迸发时迸发,才干表现闽剧扮演“逗、火、真”、连珠白“脆、稳、俏”的特征。

  比方,有“福建梅兰芳”之誉的已故闽剧旦角扮演艺术家郑奕奏曾谈到,旦角的眼,要有神采。初练时,眼睛凝视点着的香头,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上、下,练习眼睛的灵敏滚动。出台露脸时,眼睛不行看得太高,太高变成白眼;也不行看得太低,过低变成瞎眼;运用眼光,首要在于把握眼皮。

  又如,另一位已故闽剧扮演艺术家刘小琴曾说,舞台扮演要以精确表达人物心里为主旨,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的运用,不是为了美观,而是为了表现此情此景之下,艺人所扮演的人物最精确的情感反响。一起,精确表达人物心里,靠艺人一人之力往往难以到达,需求对手戏艺人、乐队密切协作,在一年数百场的打磨中,一起踩准观众心思的“磁场”。

  依照艺术家们的阅历,“技能是死的,人物是活的”。程式并不能生搬硬套,艺人需求结合人物性情特征、心里爱情来灵敏运用,到达发明人物的意图。

  与梨园戏、莆仙戏等当地戏剧比较,闽剧仍是一门年青的艺术,踏着年代的车轮快速演进。比方,它的剧种音乐构成包括有唱腔和器乐两方面。其器乐,闽管、老式闽笛、椰胡、高音小锣、小三弦等,有着特征明显的特性,为其他戏剧所不具备。而声腔由四大类构成,逗腔、江湖、洋歌、小调等。不同于一些陈旧当地剧种曲调的简练、浅显、易回忆、可哼可唱,闽剧音乐因为吸收面大,四大声腔风格不同,现在还在展开中,因之听起来曲调冗杂。

  精美的扮演艺术、生动的人物描写、演进的前史阶段和受众的喜好,一起造就了闽剧的现状——既传统,又现代;既有典雅的审美,又有接地气的焰火味。

  台上,戏正酣。台下,舞台与首排观众的空地处,一名身着赤色棉袄的小女子,攀坐在剧团的道具箱上,双手扒在台面上,目不斜视地盯着艺人们的扮演。整个礼堂,挤满了观众,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聚集在舞台上。

  这一效果,从闽剧来源及展开进程看,或许与其敞开的心态有关。唯此,闽剧方能在数百年中,容纳并蓄、博采众长,从始至终坚持旺盛的生命力,至今仍在持续生长之中。

  在“榕腔”构成之前,福州区域已展开出了儒林戏、江湖戏平和讲戏等三种戏剧。其间,儒林戏为文人士大夫戏,其“逗腔”脱胎于“昆腔”,风格清雅;江湖戏跟着商人行贾四方而入闽,江湖班唱“江湖腔”,风格豪宕,其间最兴旺的是大锣大鼓、高嗓干唱的“弋阳腔”;平讲戏则是本乡的村歌社舞,首要唱腔是“洋歌”与“小调”,风格浅显。“逗腔”“江湖调”“洋歌”“小调”混合融汇,终究在200多年前构成了以儒林“逗腔”为主、归纳其他唱腔的“榕腔”,亦名“福州戏”。1925年,上海商务印书馆出书《紫玉钗》,正式标明为“闽剧剧本”,闽剧的称谓得以建立。

  “称谓的改变反映了闽剧这一艺术款式从源起到展开、流变、定型的杂乱进程。清雅的儒林、豪宕的江湖、浅显的平讲是闽剧的三大源流。外来的徽班、昆曲又为它增添了纷披的枝叶与颜色。”福建省艺术研究院艺术理论研究室主任王晓珊以为。

  2017年,宁化籍编剧戴先良发明梅林戏剧本《画网巾》,参与全省戏剧会演,引起人们重视。见底层剧团杀出一匹黑马,福建省试验闽剧院深感“这是一部思想性和文学性都有十足潜力的好戏”,立马联络戴先良,期望把剧本进一步打造为精品闽剧。之后,剧院约请到编剧、导演与舞美、作曲等方面的国家级大师,花6年打造了闽剧《画网巾先生》,取得了多个奖项。

  闽剧《窦氏女》是刘小琴排演的代表剧目。在《寻子》一折中,女主角窦淑娇刚刚阅历出产,身体虚弱,急迫寻觅自己的小孩。刘小琴详尽调查日子中产妇的姿势、神态,再结合古装戏的程式美感和人物的行当定位,规划了一个背身进场的动作:以很少运用的“横步”小圆场带动腰部轻轻摇晃,再协作呼吸改变,既坚持了青衣古典宛转的步态,又表现产妇头晕无力的状况。这一立异台步后被称为“晕步”。刘小琴曾对学徒说:“新的年代中,你们多用一些现代设备辅佐,比方手机录下来,重复揣摩、进步。除了跟师父学,还要多看其他剧种扮演,学习学习、改进立异,闽剧才会前进展开。”

  在今世,当地戏剧怎么守住自己的传统,又与时俱进地演进,不在生长中迷失,这始终是一个剧种的核心问题。在这方面,闽剧一向以敞开的心态不断探究。

  晚上8点15分,《王莲莲拜香》闭幕。在冰冷的黑夜里,乡民们步履轻捷,欢歌笑语,一路议论着回家,意犹未尽。

  扮演队还不能走。他们要把舞台设备撤除装车后才干返程,到家时或许已过零点。次日早上,他们还要动身去下一个村庄,下一个舞台。

  每一场戏,总有闭幕的时分。但闽剧,就像一个青年,意气飞扬,络绎于城市与村庄大地,绵绵不绝,生生不息。有一股看不见的力气,推进其绽放姹紫嫣红。

  1949年前,戏班师徒之间代代相传,造就了一位位美名流芳的艺术我们,留下了1000多个传统剧目。新我国建立后,建立了剧团、剧院,现在共有公营剧团3个、民营剧团150个左右。闽剧传承,落在了这些剧团身上。

  2008年,其时仍是福建省试验闽剧院艺人的周虹刚刚取得我国戏剧梅花奖,受鳝溪小学(现福州市晋安区第七中心小学)之邀,做了一期闽剧进校园活动,向青少年推行闽剧文明。其时,有一个年仅9岁的小姑娘,瞪着大大的眼睛,睫毛扑闪,目不斜视地看着她。

  令周虹惊讶和感动的是,次年,小姑娘参与了剧院创排剧目《与妻书》的海选,并成功饰演了林觉民的儿子——依新,同年,又以《小姑贤》中的超卓扮演取得了我国少儿戏剧小梅花“金花十佳”称谓,并在2014年考入我国戏剧学院附中学习闽剧艺术,现在已经是院里优异的青年旦角艺人。或许,正是这次进校园的机缘,在小姑娘的心中种下了闽剧艺术的种子。

  这些年来,福建省试验闽剧院与福州闽剧院发挥着龙头的效果,经过院校招生、协作办班、人才训练、师徒相传等方法,下村庄、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部队、进旅游景点,一起,在城市剧场推行低票价惠民扮演,传达着闽剧的魅力,他们正以戏传人、以戏带人、以戏留人。

  福建现存23个戏剧剧种,闽剧位列五大当地戏第一。闽剧何故昌盛如斯?对此,福建省艺术研究院艺术理论研究室主任王晓珊接受了记者专访。

  首要,任何一个剧种,要昌盛展开,不能脱离宽广的流播区域。闽剧在福州及周边区域传达,触及的乡镇、村庄及人口较多,具有天然生成的优势和潜力。

  其次,从前史上看,闽剧容纳并蓄、博采众长的特征很杰出,它可以自我调整,适应环境的改变,然后很接地气,并且一向与时俱进,展开立异。像20世纪30年代前后,国内的文娱风向是观看“连续剧”——连台本戏,闽剧就展开出了几十本连台戏。其时,闽剧机关布景在全国可称“第一流”,梅兰芳、周信芳在上海扮演,常常请福州布景师规划制造布景。

  再次,闽剧的昌盛展开,是建立在村庄文明、民间信俗的根底上,有其深沉的根基。在福州及附近区域的村庄,各有各的习俗崇奉,这些习俗崇奉是和戏剧挂钩在一起,并且乡民在生日、孩子出世等人生严重时间,有请戏班唱戏的习俗,所以闽剧的生计与展开有着坚实的社会文明根底。

  政府有关的剧团方针影响着闽剧的展开。这些年来,传承是闽剧的重要任务,做得比较好,也有效果。传承擦亮了闽剧的特征,保留了它的特征,避免被其他剧种同化。“任何立异的根底,是传承。脱离了传承,立异将是无本之木。”

  最终,这与当时全体的环境有关。不仅仅是县,不少村庄都建立了民营剧团,民营剧团的昌盛推行了闽剧、培养了商场;民营剧团呈现出往精品方向展开的趋势,经过参与各种艺术节的会演、展演,进步知名度,这样的话,戏金也会进步;获益于新村庄建造,基本上每个村都有一个室内的戏台,为现代扮演发明了条件;社会经济的展开,为剧团的昌盛供给了物质根底。

  关于闽剧的未来,王晓珊主张,要坚持清醒,避免被其他剧种同化,要坚持、优化、杰出其特征,这会集在唱腔与扮演上。

  新年期间,三坊七巷福建非遗饱览苑的古戏台上,省试验闽剧院的艺术家为市民和游客带去闽剧折子戏扮演。

  闽剧进村庄——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展开中心携闽剧《三搜变幻庵》在闽剧鼻祖曹学佺故乡扮演。